查看原文
其他

绿聚书圈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书分享

李丽华(牵牛花) 绿色中原 2022-09-24

▲点击上方「绿色中原」关注我们 

编者的话:

      这是绿色中原*绿聚@读书圈三月末的线上读书分享。分享者是一位社会教育工作者。她的分享与众不同,像一场心灵之旅,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在大自然疗愈下走出不幸,勇敢绽放自我的坚强美丽的女孩。 


  大家好!我是李丽华,自然名:牵牛花,是一名行者,也是一名校外实践教育工作者。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和自然有关,和孩童有关。在分享这本书之前,首先我先聊一聊,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回避的话题,关于童年的快乐和阴影,关于学历,关于婚姻,关于教育的盲点。


 一岁半的时候,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被开水烫伤,长大成人之前做过三次手术。比较幸运的是,目光所及,皆是美好。所以我很幸运能混于正常人之中,不被当作残疾人。人生由一个又一个选择组成,没错,我一次次的选择也绕不开这些伤痕。
 这些伤痕,给我了痛苦,曾令我无比焦虑,我也在很多时候选择了将就,在没有找到解药之前,我曾深深地恨着它。但它同时也赋予了我坚韧和勇敢,给了我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我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童年。那个童年,在田野里,在池塘边,在花丛里,在土地的气息里,在漫天星河下,在月亮婆婆的照看中,在铺着凉席扇着蒲扇、全村人围坐在一起的溽热的夏夜里,在每一个风雨雷电的日子里,在哥哥的手扎风筝中,在手摇鼓风机热气腾腾的地锅饭里……在那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池塘里找青蛙,帮着小蝌蚪寻找它们的妈妈。      有一个夏天,那一年我七八岁,有一天放学后要到外婆家坐席。从学校到外婆家,沿着河堤就可以走到,那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的一段路。那天是我第一次需要自己步行三四公里的路程,虽然那段路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我们兄妹三个走过很多遍,可那一次是我独自行走,心中还是有一些别样的感觉。一边走,我一边开始观察路边摇曳的玉米地,想着那里会不会突然发生惊吓或惊喜,我开始留意路上有没有曾经的好朋友。一条小蛇从我身边溜过,吓得我加快脚步,一路小跑,直到看到以前常常攀爬的柿子树,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远处跟我招手,才安下心来。




  

  后来的学习使我懂得,那是一次多么美好而自然的打开感官的体验,原来,我也曾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就这样,我在乡村田野间长大,有着数不清的童年趣事。小时候,我们家经济比较好,80年代,我大伯就是百万富翁,我爸爸也有一个自己的厂子,在村子里,我们家第一个买了电视机,全村的人都要到我家看电视,每一个见到我的人都叫我二小姐,可是……    我的烦恼是从离开乡下开始的。三年级的时候,爸爸通过关系,把我转入城里上学。学校里竟然有该死的体育课!因为烫伤,我无法完全直立,无法舒展胳膊,立正稍息直立,这些对同学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动作,我都做不到。那一刻,我不敢看任何一个人,我感觉所有同学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另类的人。那时候,每天回到家,我都会躲在被窝里哭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痛苦,因为胳膊无法伸直,我一直感到麻木,我甚至用剪刀去剪身上的肉,想把那些粘连的地方剪开。
  我的童年就是这样,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初中最后一次手术之后,我可以完全直立了,虽然那次在手术室呆了6个小时,虽然还有伤痕,但是手术后,我自由了!我开始练习挺直腰背,参与了全校的交谊舞,我感到自己无比地幸运,想象自己能像模特一样自信地站在舞台上。


  我一天天地长大,开始憧憬着未来,我的性格一半是阳光,一半是忧郁,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和这个伤痕有关。在那个使用BP机的年代,我果断放弃初恋,选择了逃离,希望他记住的我,全是美好。  

 

  因为伤痕,我选择了一个并不正规的学校,因为那里可以拉上布帘脱衣服。我不敢去公共浴室,每隔两周,会坐上3-5个小时的公交车回老家,只是为了回家洗个澡。我不敢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只因无法面对和承受他人的嘲笑。
  我在小学的地理课上了解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心中播下了一颗走遍中国的种子。后来,经常听人说,读书和旅行,总要有一个要在路上。读书是思想的旅行,而身体的旅行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地感知这个世界了。
  也许是因为从小承受了很多磨难,每次遇见困难时,我总能找到办法去克服。有人会觉得我很倔强,可是,如果我不倔强,岂不是生活的弱者吗?


  那时,我所认为的读书仍然是在校学习。倔强如我,才不要被嘲笑,才不要当文盲!我总在生活的夹缝中生存着,又总在夹缝里找到了活力。像一株岩缝里的野草,毫不起眼,却总能昂首生长。   尽管没有大学学历,我也并不一般。同龄人在大学的殿堂里,我就把自己置身在天地间;同龄人在大学的操场上,我就行走在天路上;同学们坐在图书馆里,我就让自己沉浸在博物馆中。我不是被抛弃的那个,我有选择的权力,这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

  

  我开始不停地行走,有时间就走,走出痛苦,走出低沉,走出迷茫,看见全新的世界。





   

     在路上,不全是美好的,我也有过无数个哭泣的夜。可正是这些经历,丰富了生命的体验。


  

   在路上,去发现,去思考,去创作。曾经,我关注的是身体和眼睛,每一次出发前,总是会查看许多攻略,后来发现,走别人走过的路,不如全然未知的体验,那种幸福和惊喜会直接抵达心底最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2014年,我前往美国旅行,看到了美国孩子学习的常态——在公园,在艺术馆,在社区……学习的场所不再拘泥于教室。当时从事旅行事业的我,开始在业余时间里模仿他们组织亲子活动。每一次都能从活动中获得赞美,我很享受这种过程。


   有一次的活动,市长的孩子也参与进来,给我了一些自信。还有一次活动结束后,一位参与者说:“姑娘,你知不知道,你在做的是社会教育。”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很久。 




   

   我一直在用和行走有关的方式去成长,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十八年的行走经历使我找到了定位,我是行走教育的受益者,我想要成为行走教育的文化传播者,通过视频传播行走文化,通过活动让更多人参与、体验,成为受益者。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认识了绿色中原的匡老师,看过《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后,对匡老师又多了一份敬爱。因为,她是行走教育真正的践行者,不止有办法,更有理论。


        我虽然是践行者,但是在理论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所以,我需要阅读更多的书籍,将这些年的经验准确有效地表达。


   

  接下来,我来分享《林间最后的小孩》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美国理查德 •洛夫的作品。 “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我们有趣得多?”这是作者洛夫的孩子向他发出的疑问。洛夫指出儿童与大自然的断裂问题,并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出与自然直接接触,是一个孩子身心发展的必要因素。书中采用了大量证据表明,儿童与大自然的断裂是肥胖症、体弱、缺少同情心、悲观、自闭、注意力缺陷、抑郁症等病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大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意义,告诉我们如何在滚滚而来的城市化大潮中,把我们的孩子带出门外,让他们遵从天性的呼唤,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的孩子正处于一场巨大的实验之中——他们是第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与自然界进行有意义的接触的孩子。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以充分的理由证明自然有助于发展儿童感官,刺激想象力,并教会他们承担风险。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离开网络、重新在自然里遨游,本书提出了详实的理由,同时又阐述了如何改善。

  

   书中的很多观点,让我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更意识到身上的重大使命,坚定了我事业和生活的方向,并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它。


   接下来我朗读一些书中的原文,和大家一同走进洛夫,走进自然的世界。


  

   大自然始终教导我们,滋养我们的精神,承载我们的生命。对于孩子来说,自然的面目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初生的牛犊,一只宠物的出生和死亡,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一个荨麻丛的小窝棚,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即不同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相反,她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的孩子的创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多少了解了那个更喜欢电源插座的男孩和失去了林间秘密花园的小诗人所共同呈现的复杂性。我也渐渐明白:家长、老师、大人、学校,还有文化本身,都在一方面对孩子说着自然的可贵,但是另一方面却知行不一,实际的行动和传递的信息都和我们的说法背道而驰,有时候我们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


         自然是儿童情感创伤的疗养所。然而,人们常常忽略这一点。你应该从来没有看过任何一则商业广告宣传自然疗法像宣传最新研制的抗抑郁药那样积极。但是家长们、教育者们以及医疗卫生者们,你们应该知道自然对于医治身心压抑是多么有疗效,尤其是当代社会。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霍华德教授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以智商测试为基础的传统智能概念太过局限;他提出了7种类型的智能,涵盖了儿童和成人中更广泛的人类潜力范围。他们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最近他又增加了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


  具有第八智能的儿童的一系列特点是:1、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2、随时可以运用这些敏锐的感觉发现并区分自然界的事物;3、喜欢户外活动,如园艺、野外远足、观察自然或自然现象的实地考察;4、容易观察到周围的的形状——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和不正常之处;5、对动物和植物感兴趣,并细心照料他们;6、能观察到环境中他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7、创建、保管或拥有自然物品的收藏、剪切薄、记录或日记——这些有可能包括观察记录、素描、图画和照片,或是标本。8、从很小就对自然、科学或动物相关的电视节目、视频、书籍或物品非常感兴趣;9、表现出对环境保护/濒危物种的强烈意识;10、可以轻松的记住从自然界中发现的物品或种类的特征、名称和数据。



  自然还能教会孩子们友谊的真谛。虽然他们也可以在别处学到,但是,那和在户外得到的友谊是不一样的。孩子在户外玩耍的时间越多,他的朋友就会越多。最深刻的友谊源于共同的经历,特别是在一个可以让所有感官都活跃起来的环境中。


  瑞典人通过研究发现,在柏油路面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所编的游戏里有较多的中断;他们往往将游戏分成短小的片段。但是在更天然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则会编造出整部整部的长篇传奇故事,他们可以日复一日的演下去——这是探索和发现意义的过程。


    1977年,科布出版了她颇有影响力的书《童年想象力生态学》,她总结说,在她研究过的富有创造性的人当中,几乎所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们早年的自然体验。


   人一旦远离自然,心就会变硬;印第安的洛卡塔族知道,对成长失去尊重便会导致对人类尊重的丧失。


          如果环境保护组织和童子军以及其他传统户外活动组织一样,希望传递环保运动的遗产和对地球的持续的关心,他们就不能忽视儿童去探索自然、弄脏双手、沾湿双脚的必要。他们还必须帮助减少使孩子们和自然分隔的恐惧情绪。


   在自然中的儿童常常需要做判断。一般在狭小的、设计好的环境中则很少需要这样做。这种状况不但不是危险,反而可能是机会。那些童年时期在自然的挑战下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坚强。


   追溯一条河流或一颗雨滴的历史,就像约翰那样,就是追溯灵魂,追溯在身体里跌宕起伏的心灵史。在这两种追溯中,我们不断地寻找,突然间发现灵性。人的灵性就是在于能不断的感受到惊奇。




   原来,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依然乐观且越来越坚韧,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绿色中原环境保护组织,像是自己的家,我被它接纳着、包容着、滋养着。我很庆幸自己现在的选择,多么宝贵。感谢汪老师,给我分享的机会,感谢匡老师,聚集起这么多正能量的环境保护人士,在这个干净的圈子里,我们都可以静静地做自己。

 

   

        我未来理想的模样,是成为像匡老师一样的智者。感谢大家,我的分享完毕。


延伸阅读:

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鸣响雪松》分享 

活动总结|从终点出发  ——记绿色中原2021年4.22地球日活动

绿聚书圈|生命吸引生命

绿聚书圈 | 美的启迪——阅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有感

会员文集 | 写给九里山的诗(三首)


 

欢迎 

走进绿色中原环保大家庭:

添加“绿使者” huan_151


文&图| 李丽华(牵牛花)编辑 | 汪桂红(五月花)审校 | 春和景明、熊申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